2020己亥庚子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卷全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快速调集,加强防控。其中,哈尔滨市卫生学校诸多校友白衣执甲,逆行而上,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护佑人民健康,冲在防疫抗疫一线。他们秉承了“仁爱、立德、专精、致远”的校训,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逆行的白衣战士中有60后的护士长,有80后的骨干护士,有90后的年轻护士,代代传承铺就英雄之路。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李长娟,哈尔滨市卫生学校2002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肾内科。曾荣获哈尔滨市第四医院优秀护士称号。2020年2月12日作为黑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
“我们是患者唯一的依靠”
多难兴邦精诚志,同心同德显担当。2月14日,我来到汉川市人民医院感染楼进行支援,隔离区内现有48名重患。看着他们渴望的、求生的眼神。我强忍着泪水,开始了我的工作。隔离区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全副武装,给病人喂药、输液、配合医生抢救,倒水、喂饭、清理大小便,所有的治疗与基础护理都要在6小时内完成,几乎一刻不停歇。在这里,我们是患者唯一的依靠,也是他们眼里的“救星”和希望。隔离区外的感控、培训、药品配置、文件记录等工作每班次至少连续工作10小时,一个班次下来,有的战友腰都直不起来,所有的护士姐妹们都咬牙挺着,不叫苦也不抱怨,咬牙坚持。记得有一次在隔离区内,我们小组为一名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换药,这位大爷眼含热泪,竖起大拇指,用模糊不清的方言说,黑龙江医疗队好样儿的,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汉川救我们。感谢的话,一直没停过。还有一位患者,当得知自己痊愈出院的消息时,激动的双手捂住脸庞,哽咽地向我们鞠躬表示感谢。太多太多的深情,无法言表,太多太多的感谢藏于心中。唯有化作一声声祝福、一句句期盼,在那深深的隔离区内回荡。
2月26日,我们再次接到任务,转战到欢乐街院区。这里是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定点医疗机构,最高时患者多达183人。患者量大,班次调整频繁,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作为一名兼职通讯员,每天防控疫情的数据汇报,工作日志的总结,一线队员们的精彩瞬间,感动人心的难忘时刻,用照片、录影、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及时反映队员们工作中的特色、亮点,上报到总指挥部宣传群。联络媒体进行相关报道,让每个队员在忙碌之余得到认可。其实,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的勇敢;而所谓天使,也不过是善良天性的闪光。我们也是普通人,也会害怕,也会担心,但因为敬业和担当才义无反顾穿上白色铠甲,守护生的希望。
孙东梅,哈尔滨市卫生学校1993届毕业生,现就职于黑龙江省医院。曾荣获黑龙江省支援湖北省汉川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020年2月23日作为黑龙江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
一只千纸鹤
折一支千纸鹤带去我对您真诚的祝福,愿您健康快乐!26床的大叔早餐对我说,要吃两个鸡蛋,这是我在汉川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个夜班,早起给病人发放早餐。我数了一下鸡蛋还好有多的,就又给了大叔两个,大叔冲我笑了一下说:“谢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笑,由于刚刚来到汉川,病房里的重症病人大多都是年纪大些的患者,普通话说的都不好,也由于特别忙,所以我很少与他们交谈,但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他们不仅是被病痛折磨着,更多是被他们的焦虑情绪折磨着,看不到他们脸上的笑容,而且爱发脾气。看到大叔爱吃鸡蛋,每次赶上发早餐的时候,我就悄悄的给大叔两个鸡蛋,心里对他有了新的称呼“爱吃鸡蛋的大叔”。大叔花白的胡须掩盖了他的面容,看上去很脏乱,我帮大叔找来剃须刀,他把胡须剃掉了,我给他竖起大拇指告诉他好帅。大叔可能对我印象比较好,我的每个班次他都很配合,两周下来我的手有些过敏起了湿疹又痒又痛,冷主任和乔总知道了就把我从病房调到了感控监督。一天午饭时,我听到医生提起那位大叔的名字,说查房时他的情绪不太好,态度不好也不配合,当时我在想要是我在病房就能试着劝导他了。可是为了节约防护物资,我不能随意进病房,于是,我就给他写封信折成千纸鹤,带着我的祝福和安慰。信里写着“大叔,抗疫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能力,伸出你的手拉住我们的手,加油!”请乔总帮我带到病房交给大叔,希望能帮助大叔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没过几天大叔顺利出院了,虽然没有亲自送他,却由衷的为大叔感到高兴。让我们携手共克疫情!
李啸峰,哈尔滨市卫生学校1999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任护士长。曾荣获黑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哈尔滨市首届最美护士。于2020年2月12日作为黑龙江省第三批支援孝感医疗队队员、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医疗小分队队长驰援湖北,先后担任汉川人民医院重症病房二组护理组组长、欢乐院区感染四病房护士长。
三天只睡5小时
李啸峰同志在重症病房期间合理安排班次,每日进隔离病房查房,掌握本病区新冠病人情况,每一项工作都能详细掌握,运用娴熟。在进驻汉川市欢乐街院区后,接管了患者最多的病区,日均患者50余位。没有发生任何差错事故,病区患者零死亡,得到了重症病区汉川护理人员和驰援护理队高度评价。
李啸峰同志做为一名护士长,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不但要带领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还要时刻注意团队人员的身体、心理变化,通过抗击疫情给这些90后的孩子们多留下宝贵经验。她的总结是:有担当,有责任,多看,多做,多关心,多付出。为了让护士们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不是身心疲惫的工作。支援期间所有替班都是她替,为了理顺工作,曾连续72 小时只睡5个小时。在她以身作则示范下,奉献、担当、和睦、互助在她所辖病区蔚然成风。
她所带领的护理团队还会通过语言的艺术和患者们打成一片,在休息的时候上网找一些有意思的段子背下来,进了病房讲给患者听。她们主动去了解当地的文化,还特意找了湖北方言教程来学,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地道的湖北人,拉近和患者的距离。年轻护士编排舞蹈一起和患者跳舞锻炼,帮助新冠病人调节心态,患者特别开心,她们护理过的治愈病人都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连连道谢。
在查房时,李啸峰也经常用自己丰富的专业技能帮助患者。她作为中国首届健康管理师培训班的优秀学员,用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给科室新冠患者上糖尿病的饮食管理课,预防卒中的健康管理课等。疫情防控工作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通过驰援孝感,李啸峰收获了满满的友谊和感动,也收获了呼吸道重症患者护理的宝贵经验和先进技术,能够更好的指导今后工作。
马续威,哈尔滨市卫生学校1989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传染病院,任护理部主任。曾荣获哈尔滨市第35届劳动模范,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一直在本院坚守一线。
为救患者,一口气转运5个氧气瓶
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哈尔滨市第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的抗疫“铁三角”——护理部主任马续威、医务科科长由伟臣、感控科科长安晓红便一直坚守一线。为了保证充足休息,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从2月6日开始轮流值夜班。马续威主动担当,坚持自己来承担第一个独立夜班,没想到竟是一个惊心动魄且运动量巨大的班。
2月6日晚,马续威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三病区的一位确诊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她立刻赶到隔离病房。根据各项检验结果,考虑这位患者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且血氧指数、血压皆出现问题,她深知这位患者可能诊断为重症,而此时隔离区内只有一名年轻护士。她立刻打电话调配值班护士长、护士迅速支援三病区,副院长也紧急调派重症医学科主任前来支援,同时邀请外院专家会诊。接下来便是医护默契配合,开展生死时速的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患者突然紧急要上呼吸机治疗,需要从一楼氧气站调取 5 个氧气瓶。夜班的每位护士都有自己的职责,轻易不能离岗,那么这个重任就落到马续威的肩上。氧气瓶很重,需要会使巧劲转着移动,凭借着10多年前扎实的基本功,她一个人一口气全都运上了楼。那一晚,她就像个陀螺似的,到药局调度药物、到检验科送标本、运送物资、调派人手等,忙个不停,甚至来不及更换已经湿透的衣服,更来不及喝口水,滋润一下已经干哑的喉咙。
“现在回想一下,那晚真是挺忙活的,但我是在和死神抢人,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一想到这我就浑身都充满力量。”正如她所说的那样,马续威本着一颗初心,坚守岗位与职责,完成一名医务人员的使命。
高玉梅,哈尔滨市卫生学校1984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传染病院医院,任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于2020年1月21日工作在本院第一批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的病房。
女将带兵战疫情
高玉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勇敢而坚定的站在战疫最前沿,辛苦付出、默默奉献,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坚守在临床一线。
今年52岁的高玉梅,带领重症医学科全体护理人员,在战“疫”最前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准备物资、接收确诊患者、指挥和配合危重病人抢救,以及出入隔离区的安全防控,重症患者护理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为了顺利完成各项诊疗,已经记不清接到多少次电话,完成了多少次指令,口干舌燥、身心疲惫是每天的常态。
每天令她最担心的是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经常将注意事项写在卡片上、发在工作群里、嘴上每天唠叨着,必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重复着。那段时间,每一天她都是科里被呼叫次数最多的人,同事们戏称她为“百事通”、“管家婆”,更被视为这个团队的“定心丸”。
就这样,高玉梅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坚守,期间经历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本就是辛苦、忙碌的,然而护理这些新冠病人,更多的是艰难与风险并存。插管上机的病人、心脏骤停的病人、CRRT的病人以及上ECMO的病人,她们都一一抢救过、护理过,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护眼镜,每天都要在隔离区工作六小时以上,流了多少汗水,忍着身体上的不适,她们都不在乎,对她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重症、危重症病人。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非典、甲流、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救治都曾亲身经历过,今年再次接受挑战,带领着团队,顽强坚守,相信一定能战胜疫情,打赢这场攻坚战!
李艳坤,哈尔滨市卫生学校1993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急诊科护士长。曾荣获哈尔滨市卫生局第二届“十佳护士”。于2020年2月10日作为第二批逆行者支援哈尔滨市传染病院。
铁娘子战疫情 “白连夜”援六院 担使命“挑大梁”
有着20年党龄的李艳坤,得知疫情发生时,马上向哈市一院护理部请战说:“不管是湖北武汉还是哪个医院、哪个病区,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就这样,李艳坤被选派为哈尔滨市第二批医疗队成员,于2月10日来到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哈市六院(市传染病医院)一病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担任支援市六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定点医院的护理部同道这样评价李艳坤:“47岁了,还跟我们上“白连夜”,下夜班快11点才能走。跟小护士争着抢着干活儿,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跟她同一个梯队的护士受到她的影响,觉悟都提高了。她的奉献精神、工作能力让我们佩服!”是的,工作中的李艳坤就是一个“铁娘子”!多少个日日夜夜她“不停转”的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挑起了所在病区护理工作的“大梁”。
而更让受援医院同行佩服的是李艳坤的技术。虽然穿着隔离衣,戴着护目镜,戴着双层手套,为操作增加了难度,但是,有着26年护理经验的李艳坤在为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采静脉血、采动脉血气,都是一针见血!一“刺”成功!
在担当所辖病区护理工作的同时,李艳坤也成了患者的知心姐妹,与他们建立了亲密和谐的医患关系。其中有一病人父母是确诊病例,她也因为发热住院,李艳坤为其采的血和咽拭子,结果核酸阳性,病人非常紧张。李艳坤安慰她说:所在病区今天就有出院患者,病魔并不可怕,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好好配合治疗,对自己和医护人员充满信心。她的一番思想工作,极大的缓解了患者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在关照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时,李艳坤也成为了全职“保姆”,为他们打热水、送温暖。当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什么需要时,她便对各个病房及处置室、走廊、洗漱间进行清洁及消毒,又干起了“保洁”。又有谁知道,她只要进入隔离区就和所有的医护人员一样,禁食禁水,穿的是纸尿裤,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却从无怨言。
李艳坤作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支援市六院医疗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担当作为,履行使命。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从此医患一家亲,天下人安康!
01
杜锐,哈尔滨市卫生学校199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传染病院护理部、输血科。曾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第19届委员会委员。于2020年1月24日起在本院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工作。
我是党员,让我来!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宁静的生活,在危机时刻杜锐没有退缩,敢于担当、听从指挥、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用最美“逆行”向疫情宣战。
杜锐是哈尔滨市传染病院输血科的一名护士。在疫情来袭后,杜锐给护理部主任发了信息:“主任,17 年前,我是第一批抗击非典的护理工作者,我有经验,而且我是一名有 13 年党龄的党员,当祖国需要我时,我有责任站出来,若有战,召必回!”杜锐的坚定深深感动了领导,她如愿站上了抗疫一线。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等前沿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参与重症医学科的外援组配送以及全院中西结合治疗情况及中药使用统计等工作。
疫情初期,发热门诊每天的门诊量非常的大,她要一边引导患者就诊,一边做好消毒工作,为病人采血,引导病人做肺部影像检查,还要兼顾120转运病人的情况,安排好车辆进出。前来就诊的患者心理都很焦虑,她会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年长的患者,她亲切称呼,耐心引导。年纪稍小的患者,她时而玩笑,缓解气氛。忙碌的工作,让她一天没有时间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更去不了卫生间。大年初一,她穿梭在发热门诊,厚厚的防护服下,她汗流浃背,当一位患者家属得知她又是一天没吃没喝,便定了一份外买送来,那一刻,她心里热呼呼的。在给重症医学科做外援保障组期间,有一次重症医学科上ECMO的重症病人需要抢救,她飞奔着送来了全院所有的肾上腺素,累的气喘吁吁,同事们担心她的身体,她却调侃自己:早知道自己跑这么快,参加个锦标赛,没准还能拿奖呢。在工作中,大家听到她说的最多话是:没事,我来;没事,我不累。
从疫情开始,她连续奋战在医院100个日夜,病区里、科室间总会看到她瘦小的身影,她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人支援,就能补到哪里,杜锐用实际行动再一次印证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赵天瑶,哈尔滨市卫生学校2002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医院。于2020年2月10日作为第一批逆行者支援哈尔滨市传染病院。
做敢于担当的“冲锋者”
今年是赵天瑶从事护理工作的第15年,参加过各种手术配合和各种意外抢救本以为这就是她工作的全部,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充满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疫情每时每刻的变化都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内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她坚守防护一线,不忘初心,守护群众健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和医德本色。
作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首批支援市六院(市传染病院)的护理人员,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疫情面前,她想做敢于担当的“冲锋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护理临床确诊病人这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感染风险,工作十分危险,在病房里只穿着长袖也会觉得热,对穿着几层防护服,全副武装在隔离病房里工作的医护人员来说,闷热可想而知。每四小时为患者测量一次生命体征,除了正常的护理操作,守在隔离区的她还要负责患者饮食起居,每接触一次患者都要在隔离间用配比好的氯制剂全身消毒,才能接触另一名患者或者进入半清洁区,一轮工作下来已经不记得喷了几十次消毒液,只觉得闻到的都是浓浓的刺鼻味道,在这种味道下不停的流着鼻涕。由于感控的要求为了减少感染几率,隔离区内取消了保洁员,整个隔离区的卫生和消杀工作便交给了隔离区里的护士,当穿上了闷热又厚重的隔离装备时,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在行动起来却十分笨重。由于N95口罩防护的特殊性外加增多的工作量,血氧饱和度只能保持在95%。一轮值班下来,卸下防护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印痕,脱下防护服浑身上下已经湿透,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她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她更清醒的明白,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必须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她愿与患者并肩战斗。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坚守仍在继续,她将与同事们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坚决打赢打胜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0
吴宪,哈尔滨市卫生学校2006届毕业生,现就职于黑龙江省医院。曾荣获2020年3月支援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工作者。于2020年2月23日作为黑龙江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湖北省孝感汉川市人民医院。
难忘的汉川情谊
庚子年,在人们都沉浸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喜悦中,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迅速蔓延,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湖北武汉、孝感汉川成为重灾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月23日医院通知我12点半集合出发援鄂(湖北孝感汉川),我迅速的回家收抬行李,女儿站在我身边,手里拿着饺子,不停地告诉我,“妈妈你要平安的回来,我等你。”这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我随着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来到了湖北汉川,经过培训,于2月25日进入了汉川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这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要与汉川人民并肩战斗,同呼吸共患难。携手作战的护士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为了相同的理想,舍命奋战在隔离病房,为了让病人恢复健康,6小时的班次我们顶着饥饿、口渴、心慌,没有丝毫松懈,所有的努力付出只是为了患者还能看到明天的曙光。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着N95口罩和护目镜,靠着写在身上的名字辨认彼此,脸颊上的压痕和浸透衣衫的汗水就是我们光荣战斗的勋章。
在汉川支援的这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汉川人民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每一句“感谢你”,每一句“辛苦了”,都代表着他们对我们援鄂人员的情谊,看到他们真诚地笑脸,康复出院的喜悦,再多的汗水,再多的疲惫,我们都是值得的。
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离不开的爱,愿疫情早日过去,我们走上繁华的街头,有一种信念叫必胜,有一种大爱叫责任,山河无恙感恩有你,感恩每一位为祖国付出和努力的人。中国加油!
李娜,哈尔滨市卫生学校2006届毕业生,现就职于牡丹江市穆棱市人民医院。曾荣获牡丹江市穆棱市人民医院先进个人。于2020年2月23日作为黑龙江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中医院医院。
在磨砺中成长
在寒冬飘雪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2020年,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2月23日,我加入了黑龙江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24日到达孝感市应城市中医医院。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后,我被分配到重症监护病房,在这里开始了我的护理工作,为打赢这场阻击战而努力奋斗。
进到重症监护病房,心情立刻沉重了。这里是一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此时此刻我们就是病人的唯一的依靠。当时,有一位90岁的高龄患者正在与死神赛跑,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病情十分危重。医护配合尽全力展开治疗,因为我们不想放弃每一位患者。即使自己再辛苦、再累,都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生怕听不见医生的每一个医嘱,耽误患者的治疗。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争取生的希望。每天进入病房前,都要层层防护全副武装,六个小时值班下来手被汗水泡肿了,脸颊留下凹陷压痕,全身汗水浸透。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操作技术。这是一个学习的重要机会,一切磨砺都是成长道路上扎实的脚印,我会更加自信勇敢的前行。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在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中华儿女不畏惧任何困难,永不退缩。我们携手并肩在磨砺中成长,势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刘梦媛,哈尔滨市卫生学校200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曾荣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白衣卫士。于2020年1月27日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协和西院。
关心你们已成为我的习惯
从接到支援消息到如今置身一线战地,我从未忘记来时的初衷——救死扶伤,勇于担当。此时,武汉就是前线,前线就在武汉,所有人都在为打赢这场战疫而拼搏奋斗。在隔离病房工作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者阿姨。由于她开始不愿意配合治疗,使得医护人员治疗工作增加了阻碍。我每次走进她的病房,她都表现的很焦躁,每次喂饭她都说不吃,拿走!我不厌其烦的劝她,“阿姨您要配合我们,好好吃饭快好起来,您家孩子还在等着您回家。回去和他们团聚多好啊!”慢慢地,她开始配合我们的工作,病情也渐渐好转起来。当我护理她、陪她聊天时,她常说“是你们救了我,我感激你们一辈子。”后来,我到重症病房工作,担心那位阿姨,经常向同事打听她的状况。直到有一天同事说那位阿姨要出院了,我心里格外高兴,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帮助她回归家庭,回归生活。
关心每一位患者是我的使命,每次交接班关注所有患者,询问他们的情况,有任何需要尽量满足。记得有一位患者阿姨跟我说,来住院时太着急都没带薄袜子,想让我帮她带双袜子。我告诉她,上班时一定带给她。她听了很高兴,连忙说“谢谢,我等你来!”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日常中也许不算什么,可对此时的她们来说就是期盼。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冰冷的“战场”,可每个人的心是暖的。患者的一声谢谢让我们无比欣慰,有了他们的肯定,我们会加努力拼搏!救死扶伤,不忘初心,我愿为护理事业奉献一生!
唐静,哈尔滨市卫生学校200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佳木斯市肿瘤医院。曾荣获先进个人。于2020年2月15日作为黑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市沌口方舱医院。
感恩 我曾奋战在武汉
来到武汉的第15天,在给一位患者大爷做心理疏导聊天的时候,大爷特别诚恳的说“感谢咱们大美龙江人,能逆行来到武汉。”大爷还表示想看看“小糖糖”到底长什么样,说出院了一定要看看我的脸,怕以后真有机会见面却不认识。我答应他一定要让他看到我的样子,下班之后我加了大爷同病区病友的微信,把之前工作的照片发给了这名病友,拜托他给大爷看。大爷看了之后说“我长得果然甜,怪不得姓唐。”我听了很是欢喜,其实,我想对他说“您对我的每一句认可都是带甜味儿的,感谢您的信赖。”
第二天进舱跟大爷聊天的时候,他得知我刚开始是瞒着父母来支援的。大爷眼睛湿润了,边擦眼泪边说“这孩子真懂事”。大爷让旁边的患者帮我们拍了合照,然后紧紧攥着我的手,叮嘱我一定做好防护,平安回家。
3月8日,沌口方舱医院成功休舱,内心激动的同时有些不舍。感谢所有患者22天以来的支持、理解、包容,更要感谢你们的坚强乐观。休舱之后大爷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在隔离点一切安好,反而嘱咐我多吃食物增加免疫力。我也像大爷保证,一定照顾好自己。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而是武汉人感恩的心。在武汉工作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你们辛苦了!”疫情无情人有情,感恩我能有幸护理过这么可爱的武汉人民,感恩你们的信任与牵挂。
此刻我们已经完成任务,平安归家。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感谢我的母校,哈尔滨市卫生学校的培育和教导,让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生命的火已点燃,今后我会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医疗护理事业奋斗终生!
(本文由哈尔滨市卫生学校提供)